社工周瑶:帮助264名家暴受害者走出困境

凤网 2021-11-24 阅读数 25956

编者按:每年的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家暴力日”,也称为“国际反家庭暴力日”。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明确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标志着家暴属于“家务事”的时代正式终结。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受害者的态度从“家丑不可外扬”逐渐变为“勇敢维护权益”,可家暴的话题从未冷却,仍有无数女性遭受着暴力伤害。面对暴力的深渊,不当施暴者,也不当“沉默羔羊”,容忍换不来觉醒,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争取真正的幸福。

湖南的反家庭暴力工作一直敢为人先,涌现了很多领先全国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在第22个“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到来之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近几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反家暴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社工、妇联干部,听她们讲述对家庭暴力的“零容忍”,对权益保护的“法与情”。

文、图、视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见习记者 朱泓江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社工就像一个摆渡者。”这句温柔而坚定的话出自记者眼前的年轻女性周瑶,她27岁,但已经在反家暴一线奋战6年,现任长沙市开福区鑫晨婚姻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湖南省家庭暴力危机干预中心主任。至今已接受过4400人次家庭暴力咨询(包括男性家庭暴力受害者及儿童),并帮助264名重点个案受害者走出困境,重新生活。

找到周瑶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往往已不是第一次挨打,最长的甚至超过了19年。在社会各部门的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社工们的影子柔软却坚韧。包括前期案件资料搜集,受害者、施暴者的背景调查,施暴者的家庭暴力程度评估等;后续陪伴、支持受害者走诉讼等法律程序;帮助受害者再就业、居住救助;对受害者、目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对施暴者进行教育等等。“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守的事业。”周瑶说,而奋斗已初见曙光。


突然消失的受害者

某日,王丽(化名)找到周瑶,告诉她,自己已经被丈夫打了90多次,请求援助。这不是周瑶接触过最极端的案例,但受害者对被打次数记忆如此之深,仍然让她感到惊讶。

在走访调查,并对施暴者进行家庭暴力等级评估后,周瑶得知,这位施暴丈夫曾有前科。从各项专业评估情况来看,不大有“改正”可能。而王丽的诉求也是离婚。

然而令周瑶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社工们为王丽对接了相关法律部门,并协助其办理了一系列法律程序之后,开庭的前一天,王丽消失了。

“没有任何前兆,也没有留下任何资料,突然就消失了。”周瑶说,直到半年后王丽才又重新出现:她又被打了,还是要申请离婚。

原来,王丽是二婚,在这半年之中,很多亲戚朋友都劝她别离婚。有一次,她回家看孩子,邻居遇见她,嗔怪王丽作为一个母亲,不负责任。王丽一下子就犹豫了,她对自己能否有能力脱离家庭,并且抚养孩子产生了怀疑。

“所以很多受害人其实是很纠结的。”周瑶说,但社工并不能因为求助人纠结、反复,就替他们(包含男性受害者)下决定,或者干脆不管他们,而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合理合法的现实困难。

所以,社工们帮助王丽重新开启法律程序,又对接民政等部门解决了居住、后续抚养等问题,最终帮助王丽摆脱了家庭暴力。“只要受害者诉求明确,合理合法,我们一定会跟到底。”周瑶说。

 

家庭暴力的恶性循环

“我也不想打她,但我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打我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在周瑶的办公室,这样的对话不止发生过一次。

在周瑶与施暴者的交谈中,她发现,大多数施暴者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要不就是曾经遭受家庭暴力,要不就是目睹了父亲对母亲的家庭暴力。如果不及时遏制,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恶性循环。”周瑶说。

在专业上,这些孩子被叫做“目睹儿童”。为了遏制下一代的恶性循环,周瑶和社工们一方面每办理一个案子,都会对目睹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和教育,另一方面也会用目睹儿童的故事告诫施暴者和受害者。

“如果不对家庭暴力说‘不’,那么这样的事就会在你的后辈中一直重演。”周瑶严肃地说道。

编辑:俏俏

审核:吴雯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