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调解员有妙招:学方言、贴群众,让沟通更有温度

凤网 2025-09-03 阅读数 17372

编者按:

2025年湖南省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大比武”擂响战鼓:1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笔试析法条,模拟见真功;竞答显锋芒,案例暖人心。参赛选手以情理为梭、以法理为经,织密万家和谐之网;用微笑化干戈、用专业止纠纷,绘就社会治理新篇。

今日赛事启幕,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湖湘家事解铃人”专题报道,关注那些化解三湘婚姻家庭纠纷的人民调解员,听她们讲述守护家庭和谐,守护幸福灯火的故事。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实习生 谭咏欣

8月28日,张家界市慈利县司法局通津铺司法所的调解室内,一起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正在进行,当事人情绪激动地讲述着自己在婚姻中遇到的困难,唐思奇坐在一旁,一边安抚着,一边耐心询问,试图从繁杂的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及平衡点。

从英语专业到调解行业,张家界市慈利县司法局通津铺司法所所长唐思奇的转型并不容易。从事婚调工作8年,她扎根基层一线,努力让冰冷的条文化作维系社会“最小细胞”的温暖纽带。

“法律有尺度,但调解人的心永远要向着人间烟火。”这是唐思奇对人民调解最朴素的诠释。

从英语跨界到司法调解,她用法律温暖社会“最小细胞”

唐思奇,一位从英语专业跨界而来的司法调解员。大学期间,出于对法律的热爱,她辅修法律,“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为了让自己明白更多道理”。

然而,随着法律知识的积累,她逐渐萌生了用法律服务人民的愿望,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生活。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加入慈利县司法局,成为一名基层司法所的调解员。

初入调解工作,一切对唐思奇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用法律服务人民,她下定决心用“最贴近群众的方式”开展工作。她努力学习当地的方言,深入了解辖区内的风土人情,并紧随前辈学习,带着“最诚挚的热爱”,用“最朴素的话语”向当事人普及法律知识。

2022年,唐思奇受聘通津铺中学法治副校长。履职以来,她打破“讲台说教”模式,把法治课堂搬到晨曦中的国旗下,巧妙地将“校园霸凌”“网络诈骗”等真实案例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每年开学季和宪法日,为学生们送去生动而深刻的法治启蒙,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法治的种子。

八年深耕调解一线,唐思奇逐渐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工作哲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调就是细胞的修复术。”她用法律的严谨和调解的温情,化解矛盾,修复裂痕,成了群众口中“法律有尺度、调解有温度”的贴心人。

破解赡养难题,她消除兄弟姐妹间的矛盾

带着这份对家庭和谐的深刻理解和守护的责任,2022年,唐思奇被调任至慈利县司法局通津铺司法所,担任所长。她告诉记者,该辖区内有常住人口3万余人,其中,因为外出务工的人比较多,导致人口流动多,产生纠纷的大部分是邻里纠纷和家庭纠纷。“婚调案件占所有案件数量的30%。”唐思奇说,产生纠纷的大部分案由是赡养、婚恋、婚约财产等问题。

2024年,一起赡养纠纷引起了唐思奇的重视。辖区内的谢某(化姓)向司法所求助,称其父亲去世后,母亲吴某(化姓)独自生活,但谢某的兄弟姐妹们却都不愿承担赡养义务。

经过调查,唐思奇了解到,谢某和兄弟姐妹们曾签订过一份赡养老人的协议,但其他子女认为协议中赡养方式的分配不均,因此拒绝履行。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唐思奇主动联系吴某居住地所在的村委会。通过与村干部的深入交流,她发现老人的六个子女经济状况各不相同。谢某是其中发展最好的一个,也备受父母偏爱;而他的一个弟弟身患残疾,妻子又患有癌症,需要长期在外务工,无力回乡照顾老母亲。因此,该弟弟提出,在他需要照顾母亲的期间,由大哥谢某代为照顾,他则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工资。

掌握了这些关键信息后,唐思奇决定组织一次家庭调解。她分别与吴某及其子女们进行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顾虑,并从法律、道德和亲情的角度,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达成共识。

最终,经过唐思奇的悉心调解,吴某的六个子女达成了一致意见:轮流照顾老人,同时考虑到部分子女的经济压力和健康状况,如果无法按时照顾,则由其他子女分担。如果遇到意外或老人生病,优先从老人的积蓄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子女均摊。

“在这个案件中,我们联动了当地村委会,以及村里的‘五老’们,迅速掌握到了纠纷的核心问题。”唐思奇告诉记者,在处理其他婚调案件时,她还会积极联动当地妇联、教育等部门,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力求对症下药。

面对即将到来的婚调“大比武”省赛,唐思奇信心满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她相信,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调解经验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她一定能在赛场上展现慈利县司法人的风采。


海报:潘潘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