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视频:陈珂偲
9月4日,2025年湖南省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大比武”活动(以下简称“婚调大比武”)决赛现场,12名选手正紧张角逐,抢答器提示音此起彼伏。现场紧张的气氛,让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麻娟仿佛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一路披荆斩棘,麻娟以三个环节均第一的好成绩最终斩获“婚调大比武”一等奖。
“上台时我告诉自己,尽力就好。”麻娟说,最让她高兴的不是获奖,而是能够通过比赛向更多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在大家心中种下家庭和美的种子。
临场发挥,她用智慧化解调解难题
“这是我人生拿到的首个省级大赛第一。”在麻娟心中,此次比赛收获的一等奖具有特殊的分量。
在比赛过程中,让麻娟最难忘的是现场模拟调解环节。当时,麻娟抽中了一个颇为棘手的案例:一对同居十二年的“夫妻”,女方发现男方竟与他人领有结婚证,愤怒之下要求精神损失费和孩子的抚养费。
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麻娟沉着应对,首先抓住子女抚养这个关键点,“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
令麻娟意外的是,双方对孩子的抚养权没有争议,都同意由女方抚养。但新的争议点很快出现——女方认为自己“跟了男方十多年,损失了青春”,坚持要求20万元补偿。
麻娟建议折中方案,就在她准备进一步劝说时,考试时间到了。虽然未能当场“调解成功”,但她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素养赢得了评委的一致高分。
“调解不是一定要一次性成功,成功了之后还会反复。作为调解员,重要的是用真心为当事人考虑,用细心发现全部细节,用耐心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解。”麻娟在总结陈词中的这番话,道出了婚姻调解工作的真谛。
“我有大量的调解经验,平时会把经典案例储存在脑海里,比赛时就能随时调用。”麻娟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日常工作的积累,“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调解中,又在调解中积累比赛经验。”
比赛中,最让麻娟惊喜的是年轻选手们的出色表现。“年轻的选手充满活力,专业素养很强,两个95后都进入了决赛。”她特别提到来自邵阳的选手王媚平,两人在交流中发现,虽然来自不同地区,但都面临着相似的调解困境:农村很多婚姻矛盾纠纷看似很小,但调解起来相当棘手,过程往往反复曲折。
趁着比赛的空隙,麻娟和年轻选手也会交流调解经验,“调解工作需要新鲜血液,我们都需要向外拓展学习!”
麻娟在给村民做法律宣传。
理清矛盾,她用双轨策略化解纠纷
领奖台上的光环背后,是麻娟在基层十年的扎实积淀。
2006年刚参加工作时,麻娟主要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在与妇联打交道的过程中,丰富的婚调经验让她成为了花垣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在十年的日常调解中,麻娟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方法:先理清矛盾焦点,充分听取双方意见,然后释明法律规定,最后运用“亲情融解法”和“背对背法”等技巧进行调解。
麻娟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身患疾病的老人虽然有房居住,但三个女儿都不愿意赡养他。经了解,老人年轻时从未抚养过孩子,还因诈骗犯罪坐过牢,女儿们对他充满怨恨。
“这个案子的矛盾焦点在于传统赡养观念与现实法律的冲突。”麻娟分析,“大多数人认为,如果父母没有抚养过孩子,孩子就不需要赡养父母。但实际上,赡养是法定的强制性义务。”
在调解陷入僵局时,麻娟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老人提起三女儿曾悄悄去医院探望过他,麻娟决定以此为突破口。
“我用亲情融解法和逆向思维法双轨策略进行调解。”麻娟说,她对老人的女儿们讲述了老人多年在外打拼的不容易,“你们的父亲,曾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承担家庭的责任。”紧接着,她话锋一转,告知不赡养的法律后果,“如果走诉讼程序,法院最终还是会判决支付赡养费。与其让矛盾加剧,不如协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终,三个女儿接受调解,同意共同承担赡养费用。
而从事婚调工作十年,麻娟的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从一开始的不知道如何找突破口,到现在游刃有余地调解。我更学会了换位思考,使用柔和的方法解决矛盾。”
从乡镇司法所到省级比赛一等奖领奖台,麻娟走了十年。这十年,她用真心和细语,润泽了无数陷入困境的家庭;未来,她将继续用法律和温情,守护婚姻家庭的美好和谐。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