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孩子的成长不需要刻意规划,守住习惯与品性的底线,剩下的交给时间与他自己的节奏就好。”这是校长妈妈丁君囡在谈及儿子黄禹丁成长历程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如今,27岁的黄禹丁从南雅中学到中南大学,再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生物学在读博士,看似一路坦途的背后,藏着一位母亲“抓大放小”的养育智慧。
好习惯养成:童年最珍贵的“投资”
“小学阶段,分数远不如习惯重要。”丁君囡始终坚信这一点。从黄禹丁一年级开始,她就着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坚持精神: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先完成作业,且做作业前要提前处理好喝水、上厕所等琐事,确保专注高效;孩子自主选择学习书法后,即便中途因枯燥想要放弃,她也坚守底线,引导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份坚持让黄禹丁的书法练习持续到初一,不仅练就了一手漂亮的硬笔字,更培养了“静下心来做事”的专注力。
时间管理习惯的养成同样贯穿童年。她会引导孩子制定每日计划,将作业、阅读、运动、玩耍的时间明确划分,若未按计划完成任务,便会扣除后续的娱乐时间。“底线必须坚守。”丁君囡说,“好习惯是相通的,能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有能力做好更多事。”这种早期的习惯培养,让黄禹丁从小就建立了清晰的自我认知与较高的自我要求。
关键期托举:从“问题”到“第一”的转折
但黄禹丁也并非天生的“学霸”,丁君囡坦言,儿子的智商只是普通人水平,小学时成绩常年在班级第10名左右。初一面对骤然增加的七八门功课,他还一度出现作业空题、错题不更正的状况。
忙碌的她在发现问题后,没有责备打骂,反而反思自己的疏忽:“孩子面临挑战时,最需要的是支持而非指责。”她迅速调整相处模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与老师的联动,鼓励黄禹丁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
这种及时的托举与信任,让黄禹丁在初二期中考试中意外斩获班级第一名。“体验过优秀的感觉,他就想一直保持向上的状态。”丁君囡说,这次成功成为他学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不仅成绩稳步提升,更养成了自主上进的学习态度。初中升高中时,面对四大名校雅礼的邀约,他们一家经过慎重商议,选择留在南雅中学。“离家近能减少奔波,更重要的是不想给孩子过多压力。”丁君囡的这一选择,让黄禹丁在熟悉的环境中稳步成长,更幸运地遇到了注重全面发展的良师。
高二时一次考试失利,儿子班主任的鼓励让丁君囡至今记忆犹新:“不能仅凭分数判断孩子,他的表达能力、情商和助人精神都很了不起。”
高中阶段的正向引导,为黄禹丁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大放小:给成长留足自主空间
“我可能是个‘不啰嗦的妈妈’。”丁君囡笑着说,由于工作繁忙,她在育儿中一直践行“抓大放小”——重点关注习惯养成与品性发展,而不纠结分数细节和生活琐事。这种“放手”反而激发了黄禹丁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小学时,他主动参加报社小记者活动,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大学期间,出国读研的决定都由他自主做出。
“他从大一开始筹备托福考试‘试水’,到申请哈佛大学夏令营独自赴美历练,办签证、找住宿等所有事务均独立完成,我们是最后被通知的。”丁君囡笑着说,语气中满是骄傲。在家庭分工上,丁君囡说,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她因此注重维系父子间的联结——要求丈夫每天晚上给孩子打电话沟通。
从小学时的“中等生”到如今的康奈尔博士,黄禹丁的成长之路印证了丁君囡的养育哲学:“家长不必为孩子规划好每一步,守住习惯与品性的底线,给予信任与支持,孩子自然会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创造属于自己的惊喜。”
校长说:
小初高三个阶段的教育重点
我觉得教育孩子可以分三个阶段:小学重点抓习惯养成和品性发展,初中高中则要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两个词特别重要——希望和力量。
我儿子高中时成绩就有波动,有时能考班上前几名,有时会掉到几十名,他晚上坐我车回家时,常会念叨“妈妈我今天没考好”。这时候我从不会指责他,而是先给他力量:“你成绩有波动,恰恰说明你有潜力啊!很多孩子都这样,你能多次考到前面,就证明能力摆在这儿,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接着我会陪他一起找原因,是不够认真,还是上课有知识点没听懂,帮他把问题捋清楚。
其实当孩子迷茫、遇到挫折困难时,父母的这份支持就是希望,而孩子感受到这份理解,就会把它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尤其是在他需要帮助时,拉一把格外关键,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该重视这两点。
另外,千万别随意打压或否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看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该多关注优点和长处,毕竟每个人都有缺点,没必要总盯着不放。当一个人的优点被发挥到极致,自然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我现在管理学校也是秉持这个理念。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章清清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