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相见·孙麟专辑丨乡村振兴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凤网 2020-07-15 阅读数 12683

编者按:根据作者2020年6月20日在“熬吧乡村建设十人茶座”上的发言整理

文/孙麟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呢?可能是“和时间做朋友”。谁不希望和时间做朋友呢?只是大家可能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已,没有把这个愿望贯彻到生活之中,没有落到与世界发展的联系中去,更没有落实到与万物生长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去。做乡村建设这么久,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和时间做朋友”。想起来,还与“一品东方”的邓老先生在两次座谈中所提到的药材种植、销售有关。

一、“一品东方”是在做“和时间做朋友”的大事业

5月19日,我们农创公司一行到“一品东方”参观。5月29日又与“一品东方”邓老先生、少壮派邓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我的收获很大,感慨也很多。一品东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育苗,种植、生产、研发、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中药材和饮料的自主进出口权。最近10多年来,“一品东方”致力于中药养生产业和杨梅资源的开发,产品涵盖中药饮片、中药养生休闲食品、杨梅汁饮品及杨梅附属产品。“我公司中药养生产品80%出口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年出口总额位列湖南省第一,全国第五。”令我敬重的是,“一品东方”从40年前创业、现在已经荣休的邓老先生到今天的少壮派、青春气息勃发的邓总,这一家两代人的身上所洋溢的奋斗精神,的确让我再一次看到了湖南人的风貌,特别是湖南人开拓传统中药材的气魄、气度与气象。以前,我喝过“一品东方”生产的杨梅饮料,酸甜可口;也吃过他们精心打造的玉竹、黄精,正如他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可以嚼着吃的草本精华”!邓老先生说,他儿子在北京刚念完大学,他就要儿子投身农业、加入企业管理,现在看来,这是他最为满意的事情。年轻的邓总经过近十年的市场历练,不但顺利地接过了父亲经营四十多年的中药材国际贸易,还开发了玉竹、黄精等系列食品,做起了多样杨梅饮料,创建了“一品东方” 和“梅喝过”等特色品牌,建立了一个日益强大的营销体系。邓老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多少人像他们这样做农业的。最近十多年来,他们前后又投入了3亿多元,自己辛苦挣的钱又都投到中药材开发上去了。要想发展好,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投资。年轻的邓总朝气蓬勃,他希望通过开发中国传统中药材资源与中药材文化,根据药食同源的原理,深度开发中药材,让优质中药材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为提高和服务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作出新的努力!

我也是一个从事乡村建设十多年的人,一品东方的一老一少,真的让我感动了!做好乡建确实很难,做好中药材更难!邓老先生说,一品东方已在湘西流转了25000亩中草药、杨梅种植基地,他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中国杨梅资源和黄精资源最大的供应商,年生产能力达5400吨。

听到邓老先生说的话,我说:“这个愿望非常好,也非常现实,但要变成现实,的确需要大思路、大手笔!”邓老先生说:“是难啊,难,也得做啊!既然走到了这一步,那就好好往下做!”我说:“是啊,对做事的人来说,难就不干了吗?对不做事的人来说,难与不难,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乡村建设从来不是什么好做的事情,可能是一些‘脑子有点问题’的人才去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做下来了,这是一种情怀!做农业的人,都是有情怀的人。还要把农业产业做好,那就不只是有情怀那么简单了!”“做中药材更是如此,需要情怀!”邓老先生抢过话说:“我今天是遇到知音了!”邓老先生做中药材已经四十多年,在这个行业,已经是湖南的领头羊,全国的前五了。相对于邓老先生的中药材情怀,相见恨晚!

想到邓老先生做中药材四十多年,他就是在与中药材做朋友,也是在同时间做朋友!一品东方往前发展,同样是在与时间做朋友。我们做乡村建设,也是要和时间做朋友。试问,与土地有关的事、与乡村有关的事,都急不得,都得在漫长的时间里辛苦努力。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做中药材、做乡村振兴,必须学会“和时间做朋友”。

二、中药材生长最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我们都知道,就中药材的药效来说,时间是最好的保障。中药材有机成分的形成完全需要时间慢慢积累,速成一定会影响药效。“一品东方”年轻的邓总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中医药需要精湛的诊断技术,更需要地道的中药材。药材中的药物微量元素决定了配方的用量和药效。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老中医都不敢轻易开中药处方了。不是中医的药方不能治疗现代病,而是许多中药材的质量难以保证。天然的中药材,才拥有最好的疗效。也就是说,只有地道中药材才能保证药效。只有那些生长在有机土壤中,并且通过有机种植、经过充分生长时间的中药材,才是地道的中药材。

中国农历就十分重视时间、节食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农历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成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阴阳合历,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农历中关于节气的划分,就是用来指导农业耕作的,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特点的归纳与总结。所以,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幅时间农业、慢农业的美丽画卷。时至今日,中国人还是以顺应天时的节气来调节饮食,安顿身心健康,这是对时间农业、慢农业的坚守,是“和时间做朋友”的重要体现。

我们知道,国际有机运动联盟对有机农业定义也给出了四个原则:健康、生态、公平、关爱。其实,这四个原则,都与时间紧密相连。没有时间性,也就没有这四个原则。让人不安的是,城市的工业化生产,花了大量研究费用和实践操作,也只有3%左右的产品达到了“有机”的标准。而就乡村的传统种植、养殖方式来说,“有机”却是自然而然的事。“有机”是城市里的“最高”标准,却是乡村的“最低”标准,这是工业生产模式和自然生长模式的本质区别。工业生产模式缩短的是时间,而“有机”缩短了时间、压缩了时间,也就脱离了“有机”的标准与原则了。

而且,尽可能不使用化肥农药,特别是不使用那些“含毒”的化学农药,让农产品享有充分的生长时间,才可能成为有机的产品。乡村的人都知道,那些扎根在土地里的东西,长得不那么快,也不需要那么快。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的各类病虫害,也会有天敌。中药材也一样,只能让它们与时间做朋友,慢慢地生长。种植业如此,养殖业也是一样的道理。过去,乡村里的鸡成天地到处飞,也要大半年才能长成。现在,那些关在笼子里,靠饲料喂养的鸡,一 两个月就催出来了。这种鸡能好吃吗?能有丰富的营养吗?乡村养鸡是用时间在养鸡,工业化则是在生产鸡,而不是养鸡了。

当然,我不反对把工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把工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则是一件大好事。如果简单地用工业生产方式代替农业种植、养殖,要求农业像工业一样压缩时间发展、超常规发展,就是在损害农业种植、养殖了。不同农产品需要不同的天时、地利,或者说不同的天时、地利出产不同的农产品,但是任何优质农产品,都需要充分的时间来滋养。我一直主张农业要坚守慢节奏。任何违背时间规律、违背节气规律农业生产,最终损害的将会是人的健康和人类未来。

我们还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是,农业从来就是一个“和时间做朋友”的行业,需要用时间来给出正确的答案。从一粒粒种子,到一个个小芽,再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采摘收藏等,都是时间在悄悄地发力。农业扎根在土地,从来就不是一个出产暴利的行业。土地可以给予我们很多东西,但不会纵容我们贪婪。农业不像互联网、金融、房产这些行业可以一夜暴富,农业却是一个弱势行业,靠天、靠地、靠人的辛勤付出,才可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尤其一些蔬菜、水果类的农产品,许多中药材也如此,熟了就得采,采完就得立即销售,还需要保鲜、保质,在物流等商业环节的难度也相当大。比较而言,许多中药材的药用效果,往往与时间紧密相连。时间短了或时间长了,都会对药效产生不好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时间在给我们丰饶的同时,也给我们制造了麻烦,我们得有更好的技术手段,更好的商业模式来化解这些矛盾与困难。对此,我们没有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邓老先生的几十年种植、经营中药材的经验尤其宝贵,值得我们很好地挖掘与珍惜!

三、农业的综合效益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我们做农业项目、做乡村振兴是向农业要长期效益,而不是时间上的单位效率,需要“和时间做朋友”。也可以说,和时间做朋友,才能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农业效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时间跨度上、全面综合地衡量农业发展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概念,既强调“效”,更强调“益”。而且,我们应当重视的是,综合的“益”往往比单纯的“效”更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的是“益”。没有了“益”,“效”也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如果只关注“效”,就可能出现追求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产出效率,就可能是拔苗助长,杀鸡取卵,透支未来。在这方面,来自农业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

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人类为追求农作物的高产高效,大量研究、生产和使用化学肥料,推动农作物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病虫害在短期内有所抑制,农作物产量也获得大幅度增加,但是土地和生态很快出现严重问题,病虫害也不断以新的方式危害农作物。美国科普生态作家蕾切尔·卡逊通过深入研究,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全书真实地描写了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这一切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让人悲哀的是,50多年过去,人们依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化学肥料的问题,土地质量变了,土壤结构也变了、板结了,有机肥力不断丧失,原来的肥沃土壤不见了。到了现在,许多地方,不施肥、少施化肥,就不会有好收成,而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如果再这样发展一去,天长日久,人类就可能从自己的手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就是说,有了一些“效”,综合的“益”却都失去了。

显然,“益”考虑的不是眼前一时,而是要益于宇宙万物、千秋万代。对待发展中的问题,人类往往又是短视的。如果一些问题与资本结盟、与利益结盟,就可能为了一时的“效”,而损害“益”。中药材种植中出现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也是这个问题。好在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又不断面对新问题的过程。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总是想着与时间作斗争,总是想走捷径,想抢时间,追求短时间取得更多的“效”,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在发展农作物、农产品的时候,应该遵守“时间”的规律,让农作物、农产品与时间做朋友,与慢时间一起走,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效益,更长远的综合效益。

四、乡村建设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乡村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今天的乡村建设能够一蹴而就吗?显然不行。乡村建设本质上是一个和农民做朋友、“和时间做朋友”的事业。从2004年到2020年,中央连续17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时间表,也规划到了2050年。可见,乡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完成的,需要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期努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大,速度快,收效却总是难以如愿,有的甚至产生一堆负面问题。比如说,有些地方政府,总希望用3到5年的时间来完成乡村建设大计。于是,希望运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与措施,把农村当作花园来建,把项目当作旅游景点来建,把村庄当作城市社区来建,甚至集全县、全市的力量来打造一个典型村,再通过媒体集中报道……这样做到底有多大意义呢?中国的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典型村只是一个地方得到了扶持,得到了改变。更多的乡村能够那样发展吗?如果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很可能既无功也没有什么利。如果总是这样折腾,对中国乡村文化、历史、生态、建筑等,很可能是一次又一次损害,甚至是破坏。现在,我们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能是时间还不长,问题还没充分显露出来。如果等到问题集中暴露出来,损失可能就严重了。乡村是人类生命的依托,人类需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乡村。这是人类的命运,也是人类的使命。

那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又怎么去“和时间做朋友”呢?

1、下乡资本和乡村建设者都需要“和时间做朋友”。“一品东方”的邓老先生给我们说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一个吉林做药材的老板,20年前承包了上万亩山林,在这片林地里种上了人参苗,如今刚好是收获期。经过20年生长的人参,价值可媲美野生人参。那一大山的人参,是多少收益啊?一年的人参是10元的话,10年的人参不是100元,而是几百上千元了。时间能够为效益产生倍数效应。任何农产品,一旦乘以时间,价值就会被放大。对此,“一品东方”想到的是“林上杨梅、林下黄精”的产业布局,希望通过在5到10年的努力,让数万亩黄精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绝大多数农民的见识和经济能力,决定了他们一是想不到,二是想到也做不到。他们必须是一年耕耘,一年收获,否则生活就可能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城里的下乡资本,也是下乡资本的用武之地。城里的下乡资本、下乡基金,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来做“和时间做朋友”的产业。下乡资本是需要收益的,也希望获得大的利益。但是,下乡资本不能只是简单地流转农民手里的土地,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也不是简单地改变农民养猪的方式与方法,动用大资本,用饲料快速催肥,然后获利。所以,下乡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既需要火眼金睛,也需要甘于寂寞;既需要不畏艰难,更需要持之以恒,才可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土地不能在短时间提供暴利,我们也不应当追求暴利。从本质上说,乡村建设是长期主义的时间复利;会积累,才会成就大奇迹。我常常开玩笑说:做乡村建设,要让农民替我赚钱,而不是我又出工,又出资金,替农民去赚钱。其实,我是想表达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充分让农民参与进来。乡村振兴一定是村民自己参与的振兴。我们快速的城市化建设,离不开大量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提供了劳动力,也提供了大量的购房款,大量的生活费用。现在,乡村建设同样需要更多农民参与到自己的家园建设中来,既要出力,也要出钱。二是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仅仅依靠城市居民下乡和下乡资本,是不太可能做好乡村振兴的。三是乡村建设,关键是乡村要振兴,产业要长久。下乡资本,必须有利润来扩充。资本有了利润,才能扩大投入。下乡资本投入越大,相应的是,农民又可以为下乡资本更好地赚钱。农民也可以因此完成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资本积累,更好地为自己赚钱,从而全面带动乡村振兴。我认为,这里边也蕴含了时间复利的概念:一个是,下乡资本购买农民的劳动时间;另一个是,用别人的时间比用自己的时间做得更好的事情,一定要交给别人去完成。

城里的下乡资本、转型的民营企业、新兴乡村建设经济体等主体,都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的力量,甚至是决定性力量。现在的问题是,乡村发展是一个时间概念,农产品更是一个时间概念,大家一定要从时间的角度来正确认识投资的价值取向与效益目标。资本没有善恶之分,但手里有资本的人或组织,对资本效益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要求我们的下乡资本不是去乡村做单个短期项目,快进快出;不是只要求短期暴利,而应当是一种长线布局,应当通过一定时间累积后,争取更好的长期收益、综合收益。今天,我们探索乡村建设模式,做“乡村相见”新媒体,其实也想追求一种时间复利。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内容用“一份时间”产生出来的,一旦产生,就可以无成本的无限复制和扩散,发挥重要的发展与参考价值。我们的弘慧教育基金会做乡村教育,也是一种更为长远的时间复利行动,让更多资源和智慧投入到乡村教育、文化中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更长期的教育、文化力量。

3、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我们用时间与市场的确定性,对冲外界的不确定性。“一品东方”的邓老先生说,做药材种植,通常需要三年、五年才能有收成。这样做,可以避免今年大蒜涨价,然后大家都种大蒜,明年大蒜就全烂在地里的现象。这里有一个时间价值问题,还有一个对冲市场风险的问题。中药材同样也有一个周期性困局的问题。乡村建设的下乡资本就是通过基金、金融和合股等形式,通过公司进行生产、销售,也有一个协助农民不盲目生产,有效对抗农产品周期性风险的问题。对此,少壮邓总说,“一品东方”当初做杨梅饮料,就是发现杨梅的采摘期就是一个月左右。采摘的杨梅,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就会烂掉。大量的农产品都是这样,时间是农产品的朋友,时间也是农产品的限制。乡村建设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根据当地的资源做相应的产业布局,来延续这种时间价值。对短时间不能立即销售的农产品,或者当年不能销售的农产品,可以通过技术转变为另一种产品形态延续生命力、转化为另一种价值形态,确保产出的价值得以实现。而对于种植业出现的天灾,则需要通过保险、合作和长期投入的方式,降低和分散风险,对冲不确定性。

4、乡村所有穿越时间的东西都是好东西,都应该坚守,也值得坚守。回望中国乡村与乡建之路,总是生生不息、生机勃发。乡村需要生产好的农产品,城市需要无穷的、有机的农产品。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发展、生产发展循环圈。乡村的土地和耕读的生活方式一样古老,本身就具有崇高的价值。农业是其它产业的基础,农业文明是人类生命最温暖的依托。农业是穿越时间的产业,乡村是时间塑造的人类家园。农业与乡村都需要我们用时间去坚守,也值得我们用时间去坚守。“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换个角度说,无恒心者则无恒产,对农民如此,对乡村建设企业也如此。如果不能与乡村长期一起,没有拿出长时间来从事乡村建设,肯定做不好乡村振兴。如果只是看到经济发展的一种风向,只是想跑到乡村去追求现实利益,今天整改一片土地,明年建一排房子,没有一体化乡村建设思路,没有长期融入乡村社会的规划和行动,我认为,那样尽管也是热血沸腾,但一定得不到好的成果!


中国人那种朴素的乡村情怀是深入骨髓的,也是深入到了文化深处的客观存在。正因为如此,中国乡村将永远向上,自强不息。中国人无论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记住自己故乡的那一片土地,都会给自己的乡愁留一点时间。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太深厚,时间也太久远了。这是中国的一种基本国情,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面对乡村发展,“和时间做朋友”,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乡土家园,用时间来坚守乡村,坚守对乡土的那一种情怀。我相信,乡村建设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事业,是代代相传的事业。这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现实选择与现实生活。

分享到